0755-88855576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一站式服务 行业资讯 私募基金快讯

自带绝对收益基因 私募“鲇鱼”争相游入公募蓝海

发布时间2018-09-20 08:09 阅读量:765 返回列表

  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低迷,然而新基金公司的设立却进展得如火如荼。9月15日,证监会网站披露,朱雀基金和同泰基金两家公司同日获批公募牌照。至此,今年以来已有8家公募基金获批,超过去年的总和。其中,私募巨头朱雀为第5家“私转公”的基金公司。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国民财富的快速增长以及资管行业的发展潜力,使得各路资本均瞄准公募基金这块“大蛋糕”。而操作灵活兼具追求绝对收益理念的“私募系”公募,有可能引发“鲇鱼效应”,从而扭转公募行业历来重视相对收益排名、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欠缺的现状。


  “私募系”公募快速崛起

  截至9月18日,年内获批的公募基金公司数量已达8家,分别是华融基金、蜂巢基金、中庚基金、湘财基金、惠升基金、明亚基金、同泰基金和朱雀基金。其中,私募巨头朱雀为第5家私募转公募(简称“私转公”)的基金公司,前4家分别是鹏扬基金、凯石基金、博道基金和弘毅远方基金。

  “这4家公司的管理规模分别为40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和700亿元,朱雀也是150亿元左右的体量。由此可见,‘私转公’的前提是管理人已经做到业界顶级水平。”诺亚正行基金研究部基金研究经理李懿哲分析。

  自修订后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为“私转公”确立法律基础后,“私募系”公募便逐渐成为公募基金行业中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而部分公司的自然人股东更是完成了“公转私转公”的角色转换。

  例如,担任过华夏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的杨爱斌2011年转投私募,设立了北京鹏扬投资。2016年7月,鹏扬基金正式获得公募牌照,杨爱斌也成为首位成功“私转公”的行业大佬。无独有偶,曾任职于交银施罗德基金的莫泰山,2010年离开公募基金之后加入重阳投资,此后又设立了博道投资,如今以博道基金董事长的身份重返公募。

  对于私募基金踊跃申请公募牌照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公募基金往往体量较大,品牌效应大,有助于提高资金募集规模;第二,公募产品线相对丰富,除了传统的股基债基,还可以发行QDIILOF等;第三,公募平台在引入银行理财、社保、养老金及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上,占据明显优势。

  公募行业未来或呈现分层趋势

  伴随大资管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公募基金作为资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一直是各路资本虎视眈眈的对象。2013年以前,市场上公募基金的控股股东还是证券、信托、银行“三分天下”。近几年来,在相关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除了传统的银行系、券商系公募基金公司,市场上涌现出一批“私转公”、保险系及期货系的基金公司。

  在公募基金迈入第20个年头、资产规模向着14万亿元快速进发的当下,以“私募系”为代表的大量外来者的涌入,无疑给公募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格上理财研究员表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私转公”最大的好处是有望给全行业带来私募基金引以为傲的赚钱基因。“私募系基金经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业绩有较强的进取心、追求绝对收益、操作限制少、投资决策比较直接、通过仓位选择规避市场系统性风险,也可以投资多品类金融工具布局不同市场。”

  展望未来,李懿哲表示,各类参与者的加入,可能会令公募基金行业逐渐分层为大型平台型公司、中型事业部制公司,以及小型特色型公司。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令公募基金工具化特征愈发明显,A股超额收益空间将逐渐缩减。随着国内市场向美国被动化理财趋势靠拢,公募基金“马太效应”将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