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四大行与国开第一次政策性剥离开始,到2008年资源衰竭,机构纷纷退出市场,不良资产行业经历了完整的一个周期:起步,成长,成熟到衰退。2013年起,商业银行再次大规模转让不良,2016年各路资金、机构涌入,2017年价格虚高冲顶,走过了行业2.0时代的半个周期。这几年眼花缭乱的宏观政策,注定要把这个周期性行业带入常规;以后,不见周期,只有冷暖。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2018年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6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829亿元;银行业不良率上升至1.86%,不良率认定趋严和银行核销放缓导致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实际不良率有多少、市场有多大,洪水之后,又将是一地狼藉。公布的数据或只是冰山一角,有多家机构预测,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在20万亿以上。(延伸阅读:2018年银保监有关不良资产的监管政策汇总)
多事之秋,20万亿的市场,馅饼还是陷阱?
定位、可持续经营与超额收益
相比政策性阶段,2.0时代不良资产市场是丰富的、亢奋的,也是无情的。
不良资产市场的参与机构从最初的四大AMC,到现在四大AMC和近60家地方省市AMC,国有五大大行新成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相继入市,还有平安与民生等银行成立的特资部。都“有的是钱”!如果不是华融资产的“417”案件余波未平,2018年的一级市场依然是刺刀见红。
蛋糕虽大,却不容易吃到。二级市场2000多家机构,竞争者甚众,如何脱颖而出?外资有资金优势、国资有资源优势、民营有落地处置能力、老鸟有经验有人脉关系、菜鸟新人威猛有冲劲,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能是航空母舰、也可能是一叶扁舟,有没有、能不能到达预定的彼岸,实际冷暖自知。
然鹅,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此亢奋的杀入市场,无论国有、外资、私营,看到了什么机会、经历了什么洗礼、收获了什么成果。从2017年冲顶而下,我们之间或许有人已见证、甚至正在经历市场的无情。
2018年过去的8个月,一级市场“疯”买包的少了、银行招标流标常见了;想平价出资产机构多了,买资产包的投资机构少了;转型做配资多了,银行、四大AMC、地方AMC、民营推介会多了,办培训班和上培训班的也多了…(延伸阅读:2017年金融不良资产市场“新贵乱炒”)
2018年,赌国运的戊戌年。抛却杀入不良资产市场的种种初衷,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在不良资产行业即将年满20岁时,是时候思考:定位、可持续经营、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