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88855576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一站式服务 行业资讯 私募基金快讯

蚂蚁和京东的“进化”:一边说不做金融,一边不放弃拿金融牌照

发布时间2018-07-24 06:07 阅读量:854 返回列表

为什么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新金融巨头都表示不再做金融?但他们似乎并没有放弃获取各类金融牌照。传统金融逐渐反扑,如果说新金融巨头们头面临的抉择是转型和蛰伏,那么创业公司的命运可能是被碾压了。

开门见山。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科技,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终于领悟:

天下或许是天下人的天下,金融只能是持牌者的金融。无论新金融还是老金融,都不例外。

 在新金融巨头及创业公司遭受监管整顿的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大举杀入,乃至以收割者的姿态高歌猛进。

 正如新金融琅琊榜在《科技会颠覆银行,但颠覆者只能是银行自己》所指出的那样,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种重视绝非流于口号和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探索、在行动。银行进军金融科技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了。

 此一时,彼一时。金融作为一个特殊领地,原本就不可能是互联网公司的天下。

1 不做金融了

 据新浪财经报道,在近期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间隙,京东金融CEO陈生强称,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再做金融。京东金融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即全部业务转为To B,做科技型产品服务。

 事实上,从今年初以来,京东金融对外不再提自身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而是科技公司。

 而早在2017年初,蚂蚁金服就宣布,将自身定位为TechFin,以后只做技术(Tech),帮助机构做好金融(Fin)。在去年6月的蚂蚁财富开放平台大会上,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将蚂蚁金服定位为一个科技公司,而进入金融领域则是“一不小心”。

 根据腾讯最新财报,目前腾讯FiT的金融相关业务已经成为其重要营收来源,并且增长迅速,却极少显山露水,在财报中依然被纳入“其他业务”。

 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的先后转向,以及腾讯金融的刻意低调,是金融强监管时代的必然结果。

 除了相对微观层面的业务管控,诸如校园贷、现金贷和非标产品,更具深意的是,《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即将出台。

 用不了多久,无论是背景复杂的民营金控巨头,还是近年来崛起的新金融巨头,都将正式被纳入监管。

如今,从政治正确性的角度而言,金融越来越敏感,于是金融科技都未必安全,只能退回到科技二字。

2 牌照还是要拿

 有意思的是,在接受新浪财经采访时,陈生强还提到,尽管宣布不再做金融,但是京东金融并没有放弃获取金融方面的各类牌照。

 他给出的理由是,如果没有牌照,无论是基金、支付还是小贷,所有的事情全部做不了,这是为了合规的考虑,因为未来的金融监管将越来越趋严。

 话音刚落,4月16日,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公告,安联财险中国获京东等公司增资8.05亿元;此次增资后,京东持股33.33%,成为安联财险中国第二大股东。

 不仅是京东金融,蚂蚁金服和百度金融都是如此。他们一方面努力淡化金控色彩,更多强调自身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依然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金融牌照。

 在这次博鳌论坛上,百度高级副总裁兼百度金融负责人朱光向媒体称:百度金融已进入分拆最后阶段;未来分拆后,百度金融并不会谋求全金融牌照和控股权,只会获得必要的未来“试验田”以验证金融科技能力。

 朱光的这番表态,与蚂蚁金服如出一辙。

 作为行业里金融牌照最齐全的巨头,蚂蚁金服曾对外称:“蚂蚁金服目前申领牌照所从事的金融业务,目的并不在金融本身。我们是想通过这些试验田,去沉淀底层的技术,这些技术也会开放地去帮助金融机构做好Fin。”

 这并不难理解,如果没有一线的金融业务经验,这些公司很难真正具备可以对外输出、服务金融机构的能力。但是强监管之下,巨头们又希望尽可能规避监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BATJ的姿态或许可以理解为:战可以不打,但是枪杆子还是要有。

毕竟,监管是有周期性的,万一未来还要和大银行、大保险公司们开战呢?

3 正规军驾到

 从历史上来看,在新技术的运用方面,金融行业一直走在前面。只不过以往技术的应用更多体现在基础设施,也就是中后台。

 2013年以来,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的互联网金融浪潮兴起,在中国金融市场引起轰动,传统金融机构自此开始重视面向C端用户的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一些锐意进取的机构更是奋起直追,全面发力金融科技。

 就在传统金融机构不断醒来的同时,监管逐渐收紧,大量无资质、无专业背景的草根军团被驱逐出局,极少数羽翼渐丰的新金融巨头们被上了“紧箍咒”,不得不将业务重心转向与金融机构合作,向后者提供服务,这才有了去年BATJ与大银行的联姻潮。

 行业形成气候,战场打扫干净,属于正规军尤其是国家队的时代到了。

 另外,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技术基础本来就不弱,只要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在体制机制上稍稍松动,就大有可为。更何况,绝大部分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过是监管套利的产物。

 以现金贷为例,建设银行在2017年大力发展“快贷”产品,全年新增贷款余额1274.64亿元,这样的表现并不逊于微众银行和蚂蚁借呗,更是秒杀所有其他现金贷平台。

 就在前阵子举行的2017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称:“近些年来传统银行一直备受金融科技公司的折磨,现在我们可以说,老银行也要颠覆它们了”。

 中国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亦放话:“金融科技不是‘独角兽’的专利,我们传统银行一定会在科技领域打一个大的翻身仗。” 

 眼下,传统金融机构正在全面反扑,它们除了根基强大,在合规上还具有天然的优势。如果说新金融巨头面临的抉择是转型和蛰伏,那么众多创业公司的命运很可能是被碾压。

 不仅仅是中国。根据CBsights早前发布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报告》,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等在内的美国顶级银行们,甚至欧洲的银行都在2017年放缓了对外投资的脚步,转而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内部孵化。

相形之下,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欠发达海外市场或许更有机会,这可以解释金融科技的这波下南洋热潮。本周一,品钛与新加坡大华银行的联手,就是新兴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寻找出路的新样本。